江苏教育考试网|江苏省教育考试网上服务平台 网站地图| Site Map

当前位置:主页 > 硕士研究生 > 招生专业 >

南京大学《人类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时间:2024年05月07日 作者:江苏教育考试网 点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30303 人类学    
01     (全日制)社会文化变迁
02     (全日制)政治人类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 语 一 或 203 日 语 ③662 人类学理论及方法④977 民族志经典
 
复试科目:0703 人类学综合
 

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况及培养要求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自1985年始招收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收研究生的目的在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掌握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各专业专门人才。教育研究生拥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眼界开阔、基础扎实、学有所长、技能熟练,富有团结友爱精神,今天致力于学业,明天服务于社会。

  (二)研究方向

  根据人类学专业的学科发展状况和本院研究生导师情况,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专业目前暂设如下研究方向:

  1、社会文化变迁;

  2、族群性与民族主义

  (三)学制及具体安排

  人类学属于法学门类人类学二级学科,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在三年六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按照以下程序和安排完成全部学业:

  1、在第1-第5学期,完成学校和社会学院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硕士学位的外语考试,至少选修一门本院于暑期开设的课程;

  其中,第1学期必须修2门学科核心课程;

  (1)B类1门:人类学理论I (3学分)

  (2)C类1门: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上)(2学分)

  第2学期必须修2门学科核心课程;

  (1)B类1门:人类学理论II (3学分)

  (2)C类1门: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下)(2学分)

  第3学期必须选修2到3门学科核心课程;亦即在语言学人类学、族群性与民族主义、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法律与亲属人类学五门课当中选修2到3门。

  第4学期必须修1门方法类与实践类课程、选修1到2门学科核心课程;

  (1)B类1门: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上) (1学分)

  (2)D类1到2门(在语言学人类学、族群性与民族主义、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法律与亲属人类学五门课当中选修)

  (3)在第4学期之内完成“中期考核”,即完成5000字以上的开题报告,在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课上公开发表、接受考评;

  第5学期必须修1门方法类与实践类课程;

  (1)B类1门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下)(1学分)

  在第5-第6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当年的3月15日前将论文初稿交给导师审阅,4月15日前将论文定稿送交导师审阅,经导师签署同意,向学院提交申请答辩。未按时将初稿、定稿送达导师审阅者,以及定稿水平未获导师肯定者,不得提交申请。

  (四)课程类别及学分要求

  按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社会学院各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32学分,非本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其中:

  1、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8学分;

  2、B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8学分;

  3、C类课程即专业课程4学分;

  4、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2学分以上,其中至少有8学分为本所专业课程,另外4学分为外系(含心理学系、社会学系等等)开设的研究生类课程,跨一级学科选读不少于一门课程。对非本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而言,共需选修16学分以上,即选修本所专业课程12学分以上。

  学生应按照学校和专业的规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论文的要求修满上述学分,但不必选修本院开设的所有课程,以免加重学业负担。

  (五)课程设置及基本原则

  目前我校规定的研究生课程除A类(公共基础课)以外,包括B类(专业基础)、C类(专业课程)和D类(选修课程)三大类。根据学校规定,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

  A类(1)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学时)

  (2)必选: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上三门任选一门,1学分,18学时)

  (3)全校公共外语(4学分)

  B类(1)人类学理论I - 3学分

  (2)人类学理论II - 3学分

  (3)田野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2学分

  C类 (1)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上、下) - 4学分

  D类(1)族群性与民族主义(2学分)

  (2)语言学人类学(2学分)

  (3)经济人类学(2学分)

  (4)宗教人类学(2学分)

  (5)法律与亲属人类学(2学分)

  (6)环境人类学研究专题(2学分)

  (7)乡土中国研究专题(2学分)

  (8)医学人类学(2学分)

  (9)当代中国民间宗教专题研究(2学分)

  (10)教育与认知人类学(2学分)

  (11)中国人类学史(2学分)

  (12)跨文化沟通技巧(2学分)

  (13)仪式与象征研究(2学分)

  (六)期中考核制度

  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实施办法”(南研字(1996)10号)规定,在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以后,需进行一次综合性考试。考核时间为二年级上学期末或下学期初,撰写“开题报告”之前。期中考核的结果和各类文本,与“开题报告”、课程学分,将成为硕士研究生获得答辩资格的必要前提。

  硕士研究生的考核由各专业教研室负责,考核小组由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及其它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共三人以上组成,并报系批准同意。

  考核须从德、智、体诸方面进行。业务方面的考核,以口试为主;但全部学分积(70%)和科研成果积(30%)排在最后10%的学生需参加综合性考试的笔试,考试内容为B(70%)和C(30%)两类课程。考试不及格者视情况及本人意愿,或延长修学时间一年(学费自理),或劝退学。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考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完成学位论文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既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社会学学科的经验性质,又力求与国家、省的研究课题相挂钩,同时注意研究课题与国家政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次,作好开题报告。再次,在正式撰写论文之前,应围绕学位论文撰写一篇有一定学术见解和视野较为开阔的文献综述,并努力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开题报告同课程学分一样,将是研究生获得论文写作的资格之一。规范的开题报告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摘要,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学位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思路;

  2、研究题目,说明选题的理由,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关注点和基本框架,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可行性;

  3、研究状况,列举中外学者在本论文涉及的领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基本观点,并通过说明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不完善之处,论证本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4、研究方案,包括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可能遇到的疑点和难点、研究对象或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典型意义,以及需要通过研究进行检验和论证的基本假设;

  5、研究设计,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手段和方法如抽样设计;

  6、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针对研究问题和资料特点,提出拟采用的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7、研究计划,说明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时间安排;

  8、参考文献,列出研究和论文写作参阅的中外文献资料的目录,其中理论性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得少30种,经验性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少于20种;

  9、其它,除上述以外的与论文写作有关的其它事宜。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以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约请2-3位校内外专家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以后,按研究生院的文件规定,由院里会同导师商定具体的答辩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学院硕士学位答辩在研究生毕业前30-45天间择日进行。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申请社会学硕士学位者,应符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的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如答辩时尚未完成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完成。

  附件:

  课程设置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上三门任选一门,1学分);硕士生英语(4学分,必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编号 授课教师或团队 学分 课程类别
(转型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法实践类课程、交叉前沿类课程)
课程简介
(300字左右)
B 人类学理论I 030303B01 范可 3 专业核心课程 基本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人类学学术发展脉络,理解推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学术关怀。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基本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建立起人类学研究所必须的基本学术参照体系。这门课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原创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或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
内容提要:人类学的传统;文化与人类学;文化的理解;核心价值与社会;权力、象征、霸权;公民社会、象征、消费;社会文化围观分析;交换与理性;结构与解构;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
人类学理论II 030303B02 邵京 3 专业核心课程 基本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人类学学术发展脉络,理解推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学术关怀。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基本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建立起人类学研究所必须的基本学术参照体系。这门课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原创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或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
内容提要:人类学的传统;文化与人类学;文化的理解;核心价值与社会;权力、象征、霸权;公民社会、象征、消费;社会文化围观分析;交换与理性;结构与解构;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
田野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030303B03 褚建芳、杨渝东 2 方法实践类课程 基本目的: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基本要领,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手段,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独立进行田野工作的能力,并能对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所需的评估与取舍,其次,使学生了解课题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写好课题计划、开题报告等。学生将掌握提出问题和研究运作的具体设计上的一些基本技能。
内容提要:参与观察、问卷设计、个人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同谈、建立个人生活史、地方历史文献梳理、调查与田野工作的区别,选题的重要性及其意义、问题的提出与描述、理论背景及其意义、研究方法的设计、预算与时间安排等等。
C 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 030303C08 杨德睿、谢燕清、褚建芳、杨渝东 4 交叉前沿类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海内外有关中国的人类学研究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比较突出和热点的现象的思考,凝聚出一种针对中国文化整体的人类学解读。本课从政治、经济、宗教、亲属四大人类学经典领域来审视海内外有关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探讨人类学对理解中国可能做出的贡献,例如在政治人类学方面,分别讨论:何谓“中国”?/封建与大一统:中央、地方、边疆/“国”与“家”/城市与乡村/官僚、士绅与豪强/械斗、暴乱与屠杀/革命与现代化国家/性别、世代、阶层与族群间的和谐共存等话题。经济方面,谈论东养西还是西养东?/关于治理、族群性与生计的经济学/消耗还是储积:宗教、宇宙观与经济理性/人口财富:当代中国的计划生育…等。
           
           
D 语言学人类学 030303C05 邵京 2 专业核心课程 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结合。由于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所以语言人类学也涉及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本课程重点介绍语言人类学的主要流派,从特有角度探讨社会和文化的问题。交流民族志可以告诉我们制约人类思维模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语言研究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言语研究如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地位、社会性别和族群性。语言人类学可以揭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定位语言和国民国家之间的关系。本课程分以下主题依次展开:语言学基础、语言习得、语言相对论、 语言与认知、embodiment和enaction、交流民族志、社会性别/族群/阶级、 语言和国家、分类与命名、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键符号、语言和网络化生存、指号生态
宗教人类学 030303C01 杨德睿 2 专业核心课程 基本目的:介绍现代人类学关于宗教的研究方法与重要理论,说明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对其它文化领域的分析。本课程偏重于研读经典的理论文献而非民族志案例,以期学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对此一领域现状的概观,初步掌握对宗教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对宗教现象的田野调查完成准备。
内容提要:十九世纪末的三位社会思想大家为当代宗教人类学所奠定的理论范式,其次聚焦于Durkheim传统的流亚与历史结构主义对该传统的新诠,接着介绍针对宗教现象的基本分析单位所发展出来的三种理论视角,再讨论对宗教整体进行解释的两种较晚近的尝试,再探讨宗教做为一种文化体系、宗教与政治力、宗教与经济、宗教与认知等四个向度,最后归结到宗教与人性的关系的沉思。
族群性与民族主义 030303C07 范可 2 专业核心课程 基本目的:本课程旨在解析民族主义和任何旨在彰显群体认同表达兴起的社会政治条件,本课程主要在现代国家的语境中审视民族主义及族群性,说明任何旨宣传族体历史恒久性的话语都是现代性条件下的特殊建构,其目的在于表明族体存在的正当性。本课程将主要利用美国和中国的具体事例来讨论族群性问题;用欧洲、东南亚和中国的事例来讨论民族主义问题。
内容提要:何谓族群、何谓民族(nation) 、族群性问题、认同的原生性基础、族群认同与社会实践、多元社会与族群多元主义、美国社会的同化与多元主义、种族与种族问题、中西民族主义运动的比较、民族主义运动的几种途径、中国的民族问题、族群性与国家、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与族群性。
经济人类学 030303C02 褚建芳 2 专业核心课程 基本目的: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经济人类学的有关理论、方法以及经典研究,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眼光,较为客观、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理解经济的文化本质,做到客观、理性地对待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传统、发展与变迁等问题。
内容提要:本课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经济概念的文化理解、经济人类学形成背景、经济人类学的创始人及其开创性研究、经济人类学的研究领域、经济人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人类学诸流派、相关原著选读以及经济人类学研究对我们的启发;实践部分包括对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经济人类学分析,学术著作、电影、文艺作品的经济人类学分析等。
法律与亲属人类学 030303C05 杨渝东 2 专业核心课程 基本目的:法律与亲属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与实践、非成文法律的特征与运作进行研究的学问。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把握西方法律与亲属人类学的基本脉络,研究对象、主要流派,重点争论问题,形成良好的人类学意识看待法律与亲属的基本特征,并与现代社会的国家亲属关系与成文法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更好地把握人类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内容提要:重点介绍法律与亲属人类学民族志与基本理论,并与其它学科的研究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法律人类学研究史、法律与亲属人类学经典民族志、基本理论派别、法律与亲属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作用等内容。
中国人类学史 030303D08 杨渝东 2 专业核心课程 基本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发展与现状,在中国人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前辈学者及其学术思想,中国人类学与西方人类学发展的关系,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所具有的贡献与启发意义,中国古代的人类学思想和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反思。
内容提要:本课包括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创建,创建初期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中国人类学的壮大,抗战时期的中国人类学,中国早期人类学中的南派与北派传统,中国人类学与世界人类学学术体系关系,西方人类学家的中国研究(汉学人类学),新中国成立~1980年代的中国人类学,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反思,中国古代的人类学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环境人类学专题研究 030303D11 张玉林 2 交叉前沿类课程 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危机,探讨人类行为和文明模式的生态环境意义理当成为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课程力图从长时段、全球化和多学科的角度对相关重要主题展开研讨,以充实和拓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人类学。这些主题包括:人类学-社会学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再考;文明演化与环境变迁;资本、国家权力与自然;哥伦布大交换与全球化、生态扩张;高能量社会/消费社会与资源环境压力;科学迷信与技术陷阱;“生态足迹”的人类学意义。
乡土中国研究专题 030303D02 张玉林 2 交叉前沿类课程 基本目的: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最受人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本课程将文化、历史、政治作为切入口,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深入认识中国的乡村及其所面处的困境,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乡村进行关注,将国情意识与人权关怀结合起来,为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贡献绵薄之力。
内容提要:社会科学的乡民研究传统;中国乡村与欧洲、日本乡村之异同;乡民的经济学;城乡差别与户口制度;农村教育;农村医疗;道德重建;流动人口与农民工,等等。
医学人类学 030303D04 邵京 2 交叉前沿类课程 基本目的:为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提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手段,为学术探索、决策咨询和医疗实践服务。以人类学视角和研究方法审视病患、健康、治疗、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加强医学从业者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关怀,深化社会学人类学者对许多传统命题如humanness、personhood、kinship的理解。
内容提要:医学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与流派; “身体”、“死亡”及“生命”等概念的重新解读;从社会角度审视医学知识与科技,反思自然与文化、正常与异常;文化在日常诊疗实践中的意义与功能;主体性与疾痛经验的社会意义;对当代心理医学的反思;对“社会医疗化”的人类学剖析和诊断;田野研究的“生物-文化”模式与流行病预防实践;医学人文与医学伦理。
教育与认知人类学 030303D13 杨德睿 2 交叉前沿类课程 基本目的:介绍这十五年来此一领域的发展前沿,以补国内人类学界在此方面的空白。
内容提要:第一部份是历史,首先择要介绍1990年代以前关于认知与学习的研究如何在人类学界主流的压制与攻击之下缓慢的进步历程,以及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范式革命对认知人类学发展的影响。第二部份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性理论,从“天赋知识”对“领域特定性”的论战起,介绍心灵演化理论、婴儿的认知与依附理论、各种形式的认知与学习过程研究(数字、语言、概念、思维框架)。第三部份是关于教育的理论,自记忆这一知识积累的基本方法起,讨论学校教育、读写能力、经济行为与角色、艺术到宗教观念的学习。
当代中国民间宗教专题研究 030303D02 谢燕清 2 交叉前沿类课程 基本目的:让学生了解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宗教的衰落和民间宗教的大发展及其启示,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民间宗教状况和特点,藉以印证宗教人类学的理论概念对分析中国文化的适切性。
内容提要:首先介绍中国民间宗教各主要教派——三阶教、明教、白莲教、净土宗、无为教、大乘教、三一教、弘阳教、斋教、一贯道等——的教理教义、宗教实践、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关系、发展历程等。其次将以“死亡”这个核心主题来对各教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中国民间对死亡的理解、表述和处理方式的复杂分歧,进而分析这些分歧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心理意涵。
仪式与象征研究 030303D03 褚建芳 2 交叉前沿类课程 基本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仪式与象征研究的理论论述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理解文化与文明、社会与制度以及人类本质的关系,发展与变迁等问题。
内容提要:人类学仪式与象征研究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以涂尔干和莫斯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的仪式与象征研究,范·吉耐普的过渡仪式理论,英国以格拉克曼为代表的曼城学派关于仪式与冲突的研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玛丽·道格拉斯的日常社会秩序理论,埃德蒙·利奇的新结构主义人类学,格尔茨的文化理解与地方性知识,葛希芝等人的交流理论,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和熟人社会心理的论述及其关于多元一体格局与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仪式与象征的思想。
跨文化沟通技巧 030303D14 杨德睿、谢燕清、褚建芳、杨渝东 2 交叉前沿类课程 基本目的:梳理既有人类学对跨文化沟通的现象、问题和技巧的既有研究,结合授课老师亲身经历的跨文化经验,带领学生逐渐熟悉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和顺利跨越障碍的技巧。
内容提要:这门课的主体内容是从交往的四个方面入手,来讨论沟通双方的认同或不认同是如何达成和变化的。首先是物的交换和流动;其次是行动;第三是语言;第四是思想。本课程由人类学所四位老师共同承担。他们将根据自己不同的研究经验,从不同国家、宗教、族群之间的交往,讨论他们在沟通中的食物、礼物、礼仪、语言、行动、仪式、认知、思想交流的方式与技巧,让学生理解跨文化沟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以上各类课程行数可增加)

热门点击:

Copyright © 2020-2030 江苏教育考试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为江苏学历教育交流网站,最新考试动态请考生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各市自考办。

仅需10秒,快速查询适合您的拿证方式!

1、您的年龄:

2、想提升学历至:

3、提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