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考试网|江苏省教育考试网上服务平台 网站地图| Site Map

当前位置:主页 > 硕士研究生 > 招生专业 >

南京大学《伦理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时间:2024年05月06日 作者:江苏教育考试网 点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10105 伦理学    
01     (全日制)伦理学基本理论
02     (全日制)中国伦理思想史
03     (全日制)西方伦理思想史
04     (全日制)应用伦理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64 二外德语③635 哲学综合 A 或 636 哲学综合
B④915 伦理学原理
 
复试科目:0106 伦理学专题
 

伦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5

  一、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团结敬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立志把自己的理论研究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伦理学领域的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硕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在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能力。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在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上,应当具备较高的研究基础,并具有独立承担本领域内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符合学术创新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应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专业介绍

  伦理学学科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本学科点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恢复伦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单位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就在哲学专业本科生中系统开设了伦理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本学科1994年被批准为硕士点,2000年夏季开始招收本学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点。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等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郭广银教授、杨明教授、张晓东教授等在伦理学领域均有重要研究成果。本学科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等一批重要研究课题,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依托本学科建立的东方道德研究中心为南京大学校级研究机构。

  本学科的鲜明特色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将理论研究、史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突出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强调学以致用,努力做到立足实践、服务现实、面向未来。本学科治学严谨,研究视野开阔,是国内伦理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招生对象

  1. 硕士研究生:优秀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2. 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

  3. 直博生:优秀本科毕业生。

  四、学制年限

  1、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2、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3、直博生:学制五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课程清单,专业课程设置的详细信息见本方案附件。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这三门任选一门) (1学分)

  硕士生公共外语(4学分)

  B类:

  哲学动态与评论 (2学分)

  哲学研究方法论(2学分)

  C类:

  伦理学专题研究(核心) (3学分)

  中国伦理思想史 (3学分)

  西方伦理思想史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D类:

  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研究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史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中国伦理思想原著选读 (3学分)

  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研究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西方伦理思想原著选读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儒家伦理专题研究(3学分)

  应用伦理学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职业规划 (1学分)

  就业创业实践 (1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课(1门)

  (二)博士阶段课程:

  博士生外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专题研究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专题

  中西伦理比较思想研究

  六、培养方式

  A.硕士生培养

  总体上依托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全面提升哲学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做人、知识、能力”与“打基础、能转型、上台阶”两个侧面作为自己人才培养体系的主线,构建自身的一体化、特色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哲学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区分三个出口类型:以学术型导向类人才为重点,以复合型导向类人才培养作突破口,兼顾平衡创业就业类人才培养,建构以下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 转型期基础教育阶段:考虑到哲学系每年推免生招生比例的扩大以及哲学学术积累要求高的特点,哲学系将安排一批基础课程供校内或校外推免生选择,针对本科教育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做一定程度的集成贯通提升,服务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型,为研究生培养的拔尖选优做好铺垫。

  专业教育与训练阶段:结合并发挥各个二级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强化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重要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给硕士培养打下南大哲学的印记,开启通向学术前沿或创业就业的途径。

  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阶段:突破性地设计一些交叉与前沿类课程,用于支撑这一阶段的培养,努力从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的视角,将研究生引入哲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前沿。考虑到哲学系有三分之一比例学生走向非哲学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在这一阶段将依据“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强化或开设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课程。

  哲学系“二三三”研究生培养模式除涵盖上述“分阶段、分出口类型”的课程体系建设之外,另一个重点是课堂内涵建设和课程质量建设,将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向研究生课程的转化和有机融合,在课程阅读文献管理、授课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授课主题方面进行变革,推动硕士课程向“启智式”、“开发性”、“国际化”、“互动研讨”方向转变;同时在课程申报规范,课程教学规范,多维度评估评价、多样化课程检查,激励与处罚机制等改革方面入手,建立符合哲学系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框架参见《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暂行规定(2014年7月修订版)》。课程分为A、B、C、D四类。A类: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B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C类:以二级学科(专业)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D类:全校公共选修课以及各院系开设的选修课程。A、B、C类为必修课内容。整个硕士培养中,选课程学分一般为32个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为36学分(包括本科非平台的核心课程3-4门约6-8学分,学分够此条件即合格)。其中A类7-8学分;B类:1-2门,共3-6学分;C类2-3门,共6-8学分。必修课A、B、C三类合计总学分控制在20分内,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在D类课中,原则上要求文科硕士跨一级学科选读不少于一门课程(不论学分)。毕业后可能就业或创业的学生必须选修我系开设的职业规划课和就业创业实践课。

  B. 博士生培养:

  总体上依托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四三三”的“四”指四个培养阶段,即预锁定、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四个阶段;第一个“三”是指三个层次的质量指标体系,即全过程质量指标体系、培养条件质量指标体系和模式改革质量指标体系;第二个“三”是指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激励机制。为此,南京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点》、《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管理办法》、《南京大学关于在部分学科实行弹性学制(博士研究生)的意见》、《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盲审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等,这些措施为我系构建“四三三”培养体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新培养模式下,我系相关博士改革措施均已到位,包括: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上动态的管理机制、过程管理和择优分流相结合的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博士学位论文 “抽捡盲审”制度,选拔优秀拔尖博士在读生采取弹性学制延长在读年限加大资金支持。上述培养制度改革旨在优化生源,分层考核,过程管理,论文盲审,加大激励,健全监督,为提高哲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其博士培养工作。博士生入学需要参加院系组织的新生入学学术教育。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需完成5门博士专业课程:公共外语1门、公共政治课1门,本导师博士专业课程1门,本二级学科方向另外2位不同的博导所开设的博士专业课各1门。本二级学科方向博导较少的,可酌情扩大选择与研究方向相近的其它二级学科博导的博士专业课程。在博士毕业论文之外,博士生还需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详细要求见后面学位授予规定。

  C、直博生培养

  直博生学制五年,相对其他硕士新生,入学起将具备博士待遇资格,从严要求,实施高质量培养。导师将在第二个学期针对每个直博生提交一份个性化培养方案给学位委员会审核备案。直博生第一年参加硕士生的研究生方法论课程,内涵硕士入学学术教育内容,学习优秀硕士论文;第二年跟随当年博士做入学学术教育,学习优秀博士论文并做汇报。第三年秋天(第五学期)12月做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直博生打通硕士和博士公共英语,直接在第二学期修学文科博士生英语。修公共政治课3门、博士公共政治课1门。直博生修学的硕士专业课程不低于19个学分。为强化个性化培养,原则上不对硕士19个学分专业课程做B、C、D分类限制。直博生博士毕业的基本课程、论文发表要求、答辩学位要求等同普通博士生,不再另外规定。直博生在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后可以选择转为硕士,按照普通硕士条件毕业,相关规定见《南京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

  D. 培养通则:

  1. 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2、在读期间,成绩优秀、符合条件者可经个人申请、院系推荐申请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外海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为主)或联合培养(博士为主)的公派留学生。

  3. 研究生的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由研究生领导小组和导师共同负责。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 专业课采取以课程论文为主,选以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补充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论文。专业课必须在相应的下一学期规定时间内获得成绩,逾期成绩无效。

  3. 硕士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博士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以考察博士生对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素养、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鉴别和把握能力、完成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为重心,同时考察其学风和学术道德。考核通过方可作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考核从博士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首先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单位进行预考核,然后是二级学科的正式考核和全系考核。预考核内容以资格论文(或研究综述)为主,要求体现出对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核心范畴、主要观点、经典研究、前沿动向等的理解和把握。正式考核皆以面试为主,或结合笔试。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学位课程的完成情况占30%;开题综合报告占40%;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占30%。最终以全系为单位,做出暂缓通过率不低于15%、优秀率不高于15%的考核结果,并予以公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详细细节参看《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方案》。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同意后方可写作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写出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十万字。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所以申请参加硕士答辩同学需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中旬提交完整的初稿,并在当月的二年级中期考核时接受初步答辩审核。

  所有申请参加博士答辩人员需要在每年四轮固定答辩时间之前三个月提出答辩申请,在软件查重和预答辩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送校外专家盲审的抽检。被抽中论文的盲审需获得通过才能参加正式博士答辩。(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为8年。)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为4年。)

  申请硕士学位者对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不做要求;申请博士学位者应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或者一篇CSSCI期刊加两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或者一篇一流期刊,三个标准满足一个即可,具体要求参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适用于2009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本系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逐步建立专家听课制度,组织校内外专家听课并评价,院系组织评估小组教学秩序检查和常规评价制度、教师自评制度、课程选课学生反馈评价制度、毕业生评价反馈制度。为每门课建立课程评价档案,存留其评价材料。

  加强学位论文质量体系建设,所有毕业前博士论文均要参加论文盲审抽检,所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毕业后,均参加省评估院与教育部组织的两轮论文质量抽查。

  十一、参考书目:

  张锡勤、杨明、张怀承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主编 《伦理学》

  罗国杰主编 《伦理学》

  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

  魏英敏 《新伦理学教程》

  唐凯麟《伦理学》

  王海明 《新伦理学》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

  罗国杰《罗国杰自选集》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陈瑛 《中国伦理思想史》

  沈善洪、王风贤 《中国伦理思想史》

  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

  《老子》

  《庄子》

  黄建中:《比较伦理学》

  章海山: 《西方伦理思想史》

  罗国杰、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

  万俊人: 《现代西方伦理学史》

  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

  周纪兰: 《应用伦理学概论》

  邱仁宗: 《生命伦理学》

  刘湘溶: 《生态伦理学》

  王小锡: 《中国经济伦理学》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

  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

  亚里土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罗尔斯:《正义论》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

  郭广银主编:《伦理学原理》

  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郭广银、杨明:《伦理新论》

  郭广银、杨明等:《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

  杨明:《唐君毅新儒学论集》

  杨明等:《现代西方伦理思潮》

  杨明:《宗教与伦理》

  赵华:《众声喧哗:媒介时代的道德流变》

  赵华:《伦理视域中的媒介传播》

  张晓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重建》

  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

  卢风 《应用伦理学》

  宋惠昌 《应用伦理学》

热门点击:

Copyright © 2020-2030 江苏教育考试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为江苏学历教育交流网站,最新考试动态请考生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各市自考办。

仅需10秒,快速查询适合您的拿证方式!

1、您的年龄:

2、想提升学历至:

3、提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