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考试网|江苏省教育考试网上服务平台 网站地图| Site Map

当前位置:主页 > 硕士研究生 > 招生专业 >

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时间:2024年05月03日 作者:江苏教育考试网 点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备注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01     (全日制)大学课程与教学
02     (全日制)课程与教学管理
03     (全日制)大学教师及专业发展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64 二外德语 或
265 二外法语③625 教育学综合
 
复试科目:1201 笔试:课程与教学论;1206 综合素质考察
(含面试)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6月修订)

  一、专业概况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创建于2003年。本专业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和高等院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发展培训开发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有汪霞教授、吕林海副教授和汪学立教授(兼职)、吕浩雪教授(兼职)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大中型国企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公务员,企业的人才管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功底、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2.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

  3.具有方法论意识,全面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教育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熟悉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动向。

  5. 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6.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与评估实践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 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

  2. 大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3.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原理

  4.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同等学力人员。本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生。

  五、学习年限

  学制3年。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学分;B类课程即教育学学位课程4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4-18学分,其中3-5学分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非教育学学士学位的硕士生需要在中期考核之前修读三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这三门课程的学习方式为自学,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在第三学期末。这三门课程不计学分。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三门中选修一门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英语 (4学分)

  B类:

  教育导论 (2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2学分)

  C类: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设计和评价 (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经典文献导读 (2学分)

  D类:

  *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专题研究 (2学分)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 (2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 (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 2学分)

  教育统计学原理 (2学分)

  多元统计分析 (2学分)

  教育社会学 (2学分)

  教育政策研究 (2学分)

  中外大学校长办学理念 (2学分)

  西方教育哲学的文化反思 (2学分)

  高等教育原理 (2学分)

  中外大学发展史 (2学分)

  教育经济学 (2学分)

  战略规划与管理 (2学分)

  管理学经典论著导读 (2学分)

  管理心理专题 (2学分)

  教育测量与评价 (2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2学分)

  注:带“*”者为指定选修课。另可选修本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或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

  七、培养方式

  1.教师团队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

  2.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研究生入学时不分导师,由教师团队集体培养。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加强与教师的广泛交流,从多方面了解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于第一学期结束前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此后在导师指导下学习课程、参与科研和进行论文写作。

  3.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广泛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研究协作,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4.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报告、自学、团队合作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鼓励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学习和研究成果。

  八、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一)课程学习要求

  学生应认真、投入地学习各门课程,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活动,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加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广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做中学,通过研究和反思,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如未修过本专业低一级学位的基础课程,需补修4门以上的学位基础课,学分另计,但不能顶替所攻读学位的课程学分。

  (二)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因课程性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部分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报告或读书报告的形式。

  (三)实践环节要求

  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或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学时。

  (四)科研成果数量要求

  鼓励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通过成果的发表形成社会影响,服务教育实践。但科研成果的发表不作为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

  (五)中期考核

  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以考核课程学习和书籍阅读质量为主,学位论文计划制订或准备工作为辅。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

  九、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学生在确定论文的选题前,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导师充分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研究要具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所研究的问题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提出新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学生可以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根据院里拟定的统一格式)。一般在第四学期中期以前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会。

  (三)论文撰写

  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应反映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清楚认识、对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了解,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理有据。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需要在第六学期的3月底定稿,提交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统一送审。

  十、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3个月)。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可申请正式答辩。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研究生在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

  十一、参考书目

  (一)必读书目

  1.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学原理》、《教学论基础》、《理解课程》、《后现代课程观》、《课程与教师》、《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08年版。

  2.徐辉主编“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使用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掌握教学技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普洛瑟:《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库克:《提升大学教学能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 郭德红:《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7. 周海涛:《大学课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8. 王伟廉:《高等高等课程研究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 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Daniel Tanner & Laurel Tann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 Prentice Hall, Inc.,1995.

  12.Lisa R. Lattuca & Joan S. Stark. 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 Jossey-Bass, 2009.

  13.John Biggs.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4.Jerry G. Gaff. Hand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Jossey-Bass Publisher, 1997.

  15.Mary J. Allen. Assessing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s. Jossey-Bass Publisher,2006.

  (二 )选读书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钟启泉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流派研究》、《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顾明远等主编“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译丛”:《学习的视界》、《教学伦理》、《课程与目的》、《教学的方法》。

  4. 钟启泉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译丛”:《教学论》、《课程开发:实践指南》、《情境中的课程》、《课程领导》。

  5. “教学之道丛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

  6. “古典教育与通识教育丛书”:《苏格拉底之道》、《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

  7. “教育学科经典教材译丛”:《教育的哲学基础》、《学习与教学》、《课程导论》、《设计有效教学》。

  8. “学问之道丛书”:《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前沿》、《社会研究:问题、方法与过程》、《心理学研究方法》、《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

  9. 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大学的理想》、《大学的使命》、《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新论》、《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论》、《学术权力》、《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走出象牙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 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 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 钟启泉、汪霞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 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 汪霞著:《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 吕林海译:《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 张斌贤著:《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 韩延伦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 黄俊杰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 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 李曼丽著:《通识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庞海芍著:《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 张家勇著:《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研究》,广东省出版社集团,2011年版。

  24. 刘少雪著:《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5. [美]阿特巴赫著:《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 罗秋明等著《大学研究型教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 庞振超著:《建国后50年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变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8. 阳荣威著:《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 [美] 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0. 童蕊著:《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冲突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1. 张红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32. [英]泰特著,侯定凯译:《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 [美]博克,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34. 叶茂林、肖念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 [美]哈瑞·刘易斯,侯定凯等译:《失去灵魂的卓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 H. Giroux.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cCutchan,1981.

  37. R. M. Bear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arper & Row Publisher,1984.

  38. Frederick Rudolph. Curriculum: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 Jossey-Bass,1977.

  39. Alexander W. Astin.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PYX Press, 1991.

  40. Lynne Hunt. University Teaching in Focus. Routledge,2012.

  41. Joseph Martin. The College Curriculum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tevenson, 2007.

  42. Ernest L. Boyer. College-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in America.. Jossey-Bass, 1987.

  43. Andrew Hannan & Harold Silver. Innova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44. Philip W. Jackso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Macmillan Pub. Co., 1992.

  45. Jon Wiles,Joseph Bondi. 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 Merrill, 1998.

  46. Lisa R. Lattuca.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urriculum: Developing and Cultivating Programs of Study that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Pearson Learning Solutions, 2002.

  47. Jerry G. Gaff. New Life for the College Curriculum. Jossey-Bass, 1991.

  48. Arthur Levine .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78

  49. Carnegie Council .Missions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1977.

  50. Frederick Rudolph. Curriculum: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936. Jossey-Bass Publishers,1977.

热门点击:

Copyright © 2020-2030 江苏教育考试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为江苏学历教育交流网站,最新考试动态请考生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各市自考办。

仅需10秒,快速查询适合您的拿证方式!

1、您的年龄:

2、想提升学历至:

3、提升原因: